文章
  • 文章
搜索
详细内容

集聚创新动能为争创一流城市提供强大动力

时间:2018-10-23     【转载】   阅读

由市科学技术局、惠州报业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的“争创国内一流城市·打造集聚创新动能的新高地”专题研讨会举行

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东岸战略腹地和枢纽门户优势,争取在未来十年把惠州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城市。善于把握创新要素流动规律,打造集聚创新动能的“第二岛链”。

日前召开的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会议提出,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推动惠州创新发展,打通与“第一岛链”的连接点,让更多创新资源在惠州聚起来活起来,为惠州争创国内一流城市提供强大创新动力。

如何理解“第二岛链”的深刻内涵?在粤港澳大湾区加速建设机遇下,如何把握创新要素流动规律,吸引更多创新资源集聚惠州?昨日,由市科学技术局、惠州报业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的“争创国内一流城市·打造集聚创新动能的新高地”专题研讨会举行,与会领导、嘉宾、专家结合惠州产业发展实际,围绕如何对接“第一岛链”、如何吸收优质创新资源等主题建言献策,助力惠州打造集聚创新动能的新高地。

本次研讨会是“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惠州在行动”系列研讨会的其中一场,该系列研讨会是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的具体行动之一。

■徐瑚珊(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

以两大科学装置为核心带动产业企业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被纳入国家发展大战略。惠州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环境优美,靠近深圳、东莞及香港,区位优势明显。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方面有一个核心板块就是大科学装置集群。其中,中科院有两大科学装置 (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IADS和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AF)正在惠州开工建设,可为我国实现新一代核裂变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以及发展清洁高效核电技术、重离子治癌、硼中子治疗、辐照检测等相关产业提供重要平台。可以预见,未来两大科学装置将为惠州打造国际核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提供重要的平台支撑。

两大科学装置为国家科研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将反哺惠州发展,它们完美契合了惠州两大支柱产业——— 电子信息和石化产业接下来的布局,将有效助推惠州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向万亿产业迈进。

具体到如何带动产业及企业的发展,惠州最需解决的是科研与企业对接“最后一公里”这个关键问题。中科院的研究所,以及围绕两大科学装置成立的一些研究机构,定位都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而企业需要的是针对最终产品的科学技术,中间有一定的差距,需要科技转化,才能真正实现产学研对接。因此,建议惠州政府部门牵头组织研发机构、企业建设新型研发平台,利用基础研究进行科技转移,从而支持企业发展。同时,从体制机制上进行引导,出台相应配套政策,最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周章玉(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能源产业创新中心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加快建设。国家把粤港澳大湾区定位为国际产业创新中心,在这个中心里,惠州将扮演什么角色,关键要找准自身定位。

基于产业分析,日前召开的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会议提出,围绕打造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来抓科技创新工作,一是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二是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惠州的目标是争取在未来十年,将其升级为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我们要围绕产业特色定位创新发展的目标,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来加快产业集群建设和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打造集聚创新动能的“第二岛链”。

惠州拥有一定规模的能源产业,预计将成为广东主要的清洁能源基地。我们初步的思路,就是把惠州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的能源产业创新中心。而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落地以后,我们正谋划建设一流的能源实验室,吸引能源龙头企业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与创新性应用研究。同时,支持能源龙头企业在惠设立技术研发中心,促进能源科技成果到惠转化、开展应用示范,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能源产业创新中心。

为实现这些目标,为惠州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创新引擎,一要梳理完善科技政策体系,打造顺畅、一流的体制机制来对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二要围绕我们的优势,加快创建能源产业创新中心,建设现代物理与清洁能源实验室,鼓励能源领域科技人员和团队在惠州创新创业;三要实施“人才+平台”战略,提升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效能;四要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引导企业在自主创新技术攻关、科技人才培养、知识产权布局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五要加快完善孵化和加速育成体系,为科技创新走廊内的初创型企业创造孵化加速空间,积极承接深圳创新产业和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外溢;六要打造惠州特色转化高地,对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成果和军民融合科技成果,建设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七要强化科技金融等创新资源对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投入科技创新,推动创新型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壮大。

■蔡昭权(惠州学院科研处处长)

强化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建立研究院

  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惠州要打造集聚创新动能的“第二岛链”。我个人的理解,就是建设一个创新之都和区域创新高地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吸收优质创新资源。要做好这一工作,一是对标找差,也就是找准定位;二是紧扣重点,围绕电子信息、石化等支柱产业,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三是营造优质的创新、创业和产业发展环境;四是增强区域间、产业间的协同配合。

具体而言,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惠州要打造技术高地,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为机遇,攻关核心技术,争取“弯道超车”;同时,搭建一个政府引导、省市联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共同参与的科研平台。创新一定要以企业为主体,要完善高校、科研机构向企业转移科研成果的机制,争取更多技术成果实现落地转化。

同时,加快平台建设,在引进大型科研机构上下工夫,制定、完善支持新型研发机构的扶持政策。另外,

鼓励企业建立研究院,加强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在创新平台建设上布局,逐步实现研发中心在大中型企业的全覆盖。建议建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提高惠州学院办学层次,这样就有更多优质的研发平台来支持惠州创新发展。

■于 泽(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

发挥党报“喉舌”智库作用助力科技创新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在惠州,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正加速推进。随着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埃克森美孚惠州化工综合体项目等系列重大项目落地,惠州科技创新发展的路径更加清晰,打通与“第一岛链”的连接点,让更多的创新资源在惠州聚起来活起来,为惠州争创国内一流城市提供强大创新动力。

面对新形势和新时代,科技创新如一片新闻沃土,作为本地的主流媒体,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大有可为、值得深耕。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仅《惠州日报》就推出科技创新类相关稿件达到5000多篇,围绕创新平台、创新企业、创新人物以及两届科交会等重点开展了大量的深度报道,为惠州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接下来,集团将充分发挥党报党媒的喉舌+平台+智库作用,以全媒体思维谋划和推进新闻报道,开设创新版面,策划系列报道,推出一批关于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企业、创新人物的高质量全媒体报道,深度探索惠州的创新文化,探索第一、第二岛链的对接,把惠州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向社会各界展示,助力惠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郑志辉(仲恺高新区科技创新局常务副局长)

仲恺实施一个纲要三大行动实现三转变

如何对接 “第一岛链”、打造“第二岛链”?我想有两个维度,一是结合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二是结合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惠州可以借助电子信息和石化产业优势,打造世界级云计算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和国家智慧城市。

仲恺区这几年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工作,概括起来有两大块:一是做好顶层设计,编制“恺炬创新行动”纲要,形成“1+3+N”政策体系;二是实施一个行动纲要、三个行动计划,三个行动计划即“恺炬创新行动”行动纲要及 “恺旋人才计划”、“互联网+仲恺智造行动计划”、“恺源行动计划”。通过上述举措推动了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直接联系国内一流的科研院所,把相关技术吸引到仲恺进行产业化;二是由分散式、自主式向协同式转变;三是推动创新主体向军民融合产业落地延伸。

如何对接“第一岛链”,我认为要解决远与近、来与去、虚与实的关系问题,打造优质创新创业环境,在教育、医疗、交通规划等方面向“第一岛链”重点城市看齐。

■徐占武(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经理、教授级高工)

以产业为导向确定中长期科研规划

中海油目前在惠州已经形成2200万吨炼油、220万吨乙烯和100万吨芳烃的生产能力。在研发方面,立足于产业发展,中海油开展一系列科技创新活动,着力整合内、外部两种资源,内部重视科研团队的建设,成立了自己的科技研究院。同时,注重与外部资源的整合,与国家级科研院所和行业研究院所逐步建立联合研发基地,而且非常重视以技术改造为平台的新技术应用与科研成果的转化。正是对科研的重视和投入,保障了中海油不断发展。这些经验,惠州也可以借鉴。

如何打造集聚创新动能的 “第二岛链”,打通与“第一岛链”的连接点?首先,惠州要做好产业规划,找到技术研发的主导方向,并针对产业现状,在转型升级方面找到技术瓶颈,提出科研课题。其次,要形成中长期科研规划,确定大的科研方向。人才是创新“源动力”,在确定好中长期的科研方向后,建议要有的放矢寻找相应的科技人才,不断提高服务意识,保持好惠州优美的环境,留住人才。

■马松林(TCL集团工业研究院副院长)

发挥龙头企业优势带动产业发展

  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中,各城市各有所长。惠州有很多独特的优势:机制灵活,人居环境优良,区位优势明显等。

要打造集聚创新动能的 “第二岛链”,企业要为政府所用。在惠州,有不少大型企业本身就处在“第一岛链”之中。如何利用好这些企业身处“第一岛

链”这一优势平台中的能量,发挥科技创新的辐射作用,引导小企业发展,推动产业发展。可以说,这是做好一、二岛链对接的一个不错的方向。

以TCL集团为例,公司从深圳引进全球领先的面板产业落户惠州,形成了辐射带动作用,帮助惠州相关企业迅速成长,推动惠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除了“引进来”,“走出去”也很重要。政府要多组织龙头企业对接国家和省的科技创新平台,寻找合适的科技研发力量为惠州产业发展所用,并积极引进惠州,成立创新研发机构,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

■黄伟烈(德赛集团技术中心总经理)

找准定位吸纳“第一岛链”创新资源

惠州的企业要对“第一岛链”现有的资源优势和短板做精准分析,找准自身的定位。“第一岛链”上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人工成本高、土地资源紧缺,企业的发展受制于这些因素。惠州生活环境好、土地资源丰富等优势恰好是“第一岛链”的短板。此外,惠州还有着数量庞大的石化、电子信息、能源等企业,能够容纳“第一岛链”创新企业的创新成果进行合作孵化。

通过分析,我认为惠州能够大量吸收“第一岛链”的创新资源,让其在惠州聚起来活起来。策略有三:一是找准惠州企业的科技和创新需求。组织和发挥好惠州大企业、有充裕资金且希望转移产业主营方向的企业的优势,根据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寻找合作需求。二是选好引进策略。从空间布局上,寻找惠州离“第一岛链”最接近的片区规划建设科技小镇等,让惠州企业进驻并非常方便地与“第一岛链”创新企业进行对接。从交通设施上,完善主要交通干道,让其更加方便与“第一岛链”对接。三是政府从政策和资金方面进行扶持。比如设立企业对接“第一岛链”的专项资金,扶持惠州企业对接相关创新资源。

■张沙清(惠州市广工大物联网协同创新研究院副院长)

建议借鉴佛山东莞经验培养专业人才

软件、自动化、物联网等相关方面的高级人才,招人不容易,留人更难。这方面,佛山、东莞的做法值得参考和借鉴。

比如,广东工业大学佛山研究院的做法是:硕士研究生从第二年开始,就在佛山研究院上课,与广东工业大学佛山研究院孵化器的进驻企业签署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协议,进行定向培养,毕业后直接留在当地企业就业,为当地留住了技术和人才。佛山研究院、东莞研究院的体量、规模比惠州这边要大,目前佛山研究院已入驻孵化器的100多家企业,形成了人才、技术的良性循环。作为学校、政府、企业联合创办的研究院,学校的资源和企业的创新资源更容易对接。

■陈 群(惠州市宙邦化工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

希望政府更多支持科技创新

惠州提出重点发展石化、能源、电子信息产业和大健康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我们公司的业务领域刚好在这几大产业都有布局,处于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在相关细分领域属于龙头企业。

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东省电子化学品生产基地,在细分领域成为龙头企业。希望在科技创新方面能得到政府更多的支持,比如为大企业、龙头企业开通办事绿色通道等。

■李 胜(仲恺高新区科技园有限公司总经理)

提升城市品质吸引创新人才

惠州要打造集聚创新动能的新高地,长远来讲要扬长避短,有所为有所不为。首先,对惠州的定位和优劣势要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

我认为打造集聚创新动能新高地一个最主要路径就是聚集创新人才。要怎样“抢”人才?首先,高科技人才、高素质创新人才对于生活的品质的需求比较高,惠州要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为人才提供高质量的生活环境,比如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交通资源等,打造创新人才宜居宜业城市。另外,要尽快成立市一级的风险投资基金,同时必须坚定不移地用市场的眼光、投资的眼光来甄别和筛选项目。


技术支持: 惠州火凤凰建站 | 管理登录
seo seo